《临床血液学杂志》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作为检验医学的主干专业课,除了强调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外,临床实际应用能力更是本门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1]。实验教学是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深化和补充,是培养学生临床能力的有效手段。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实验教学受到固定模式的束缚,实验课被视为理论课的补充,其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临床血液学与检验实验教学中存在教学与临床严重脱节的问题,学生有很强的理论基础,但缺乏基本的临床应用能力。本教研室在综合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临床能力,为其能够胜任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检验工作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总结了本教研室在该课程实验教学活动中采用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1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多个方面。从教学内容来看,实验教材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陈旧,实验技术落后的问题,对临床上普遍采用的一些新型的、高通量的、自动化的检验方法与技术未能涉及,导致学生对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新技术不够了解。实验内容的老化直接造成了教学与临床的严重脱节。从课堂设计来看,多为演示、验证型实验,而综合型、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很少,难以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的医学检验人才;从教学方式来看,多为“填鸭式”或“注入式”教学,指导教师一般将书本内容向学生一一讲解清楚,随后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2]。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种问题导致了学生空有理论知识,但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乃至临床实践应用能力差。比如,在血液形态学方面,学生普遍对理论课典型细胞形态掌握好,临床病例读片中细胞形态却无法分辨、混淆不清;一些学生基本能准确将200个骨髓细胞计数进行分类,却对后续分析诊断无从下手;对几种细胞特点相似、不典型的病例混淆不清,无法确诊等。
2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实验教学中临床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
2.1 革新实验内容,密切结合临床 现代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高通量、自动化和智能化是现代检验医学发展的总体趋势。而实验教材的内容往往滞后于学科知识的发展,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是必要的。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必须淘汰一些老化的实验内容,增加一些在临床上广泛采用的实验技术和方法[3],让学生了解到当前检验医学技术的发展动态,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本教研室充分利用教研室建立的血液病分子诊断学平台,将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流式细胞术、荧光原位杂交、聚合酶链反应等诊断技术纳入实验课教学内容,并积极跟进最新的检验诊断方法和技术,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合理应用临床病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室通过与多家医院的血液科、检验科建立联系,保证了充足的骨髓标本来源。病例的选择侧重于每个章节的代表病例、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易混淆的病例,保证学生学习和掌握医疗实践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和基本临床技能[4]。以真实案例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继而明确了掌握这些知识对于今后工作中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必要性,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主动性。
2.3 推广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PBL的优势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在临床血液学与检验实验教学中得到了开展,获得了良好的效果[5]。本教研室也在教学中推广了该教学方法,具体实施方案为:(1)学生4~5人为1组,分别提供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液涂片和骨髓涂片,然后让学生按医院实际工作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独立阅片,得到血液涂片和骨髓涂片细胞分类计数结果。根据判断和结果查阅资料。(2)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①本病例有哪些临床特点,初步考虑是什么疾病;②本病例的细胞形态学有哪些特点,根据细胞形态学特点进一步考虑是什么疾病;③要确诊本病,需要进一步做哪些相关实验室检查,实验结果如何,此病例应与何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何鉴别。(3)每个小组选出1个代表,讲解本组病例,提出骨髓细胞学拟诊断意见及需要进一步做的相关实验室检查。其他小组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诊断意见或不同看法,教师分析可行性以后,由学生自主进行后续实验。(4)在实验课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再次请学生代表分析本次实验的结果,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实验成败的原因等,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与其他学生交流实验准备的心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