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杂志》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它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血液疾病为研究对象[1]。该学科的教学目的是:在理解临床血液学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能够正确选择和应用实验室诊断技术,协助和推动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实践性。本教研室就以“实践性”为核心,独创“病例跟踪”实验教学法,在2007级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血液学检验中“白血病”内容进行尝试,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和探讨。
一、教学对象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对象。
1.实验组:我校2007级医学检验系1班学生26人,其中9人进入我校第一附属医院检验学部实习。
2.对照组1:我校2007级医学检验系2班学生24人。其中8人进入我校第一附属医院检验学部实习。
3.对照组2:进入我校第一附属医院检验学部实习的外校2007级医学检验系学生12人。
(二)教学方法。
1.传统的实验教学:应用于对照组1。观看录像后,教师依据实验教材,按照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内容讲解,最后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实验操作,书写传统型实验报告。
2.“病例跟踪”实验教学:应用于实验组。学生进入我校附属医院检验学部,在老师指导下,全程跟踪血液科患者,询问病史、选择实验室检查项目并亲自操作、根据各项检查结果进行初步临床诊断、书写临床型实验报告。
(三)教学效果评价。
1.问卷调查:向实验组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收集学生对“病例跟踪”实验教学法的评价。
2.试卷考核:在试卷形式的考核中,分别统计比较我校2007级两个班学生的基础知识型和临床应用型考题的正确率。
3.实践能力评价:比较我校2007级两个班实习生之间、我校2007级1班实习生与外校实习生之间临床工作能力。
二、教学效果
(一)“病例跟踪”实验教学法的问卷调查结果。
就该方法本身而言,92.3%的学生认为较新颖。在学习血液学知识方面,大多数学生觉得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正面意义,特别是能遇到书本中见不到的一些非典型的病例。对自身能力培养来说,80%以上的学生认为该方法提高了临床逻辑思维、实验操作能力,能有助于将来的临床实习。但是,也有53.8%的学生认为该方法会占用一定的学习时间。见表1。
表1 实验组学生对“病例跟踪”实验教学法评价结果汇总[n(%)]序号 评价指标指标内容选择项是否1 新颖性强 24(92.3%) 2(7.7%)2 提高了学习兴趣 21(80.8%) 5(19.2%)3 有助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23(88.5%) 3(11.5%)4 能够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2(84.6%) 4(15.4%)5 可以接触更多非典型的病例、血液/骨髓片26(100%) 0(0%)6 加强了临床诊疗思维的训练24(92.3%) 2(7.7%)7 提高了临床技能水平 22(84.6%) 4(15.4%)8 增加了学生间交流讨论的机会18(69.2%) 8(30.8%)9 提前接触临床,有助于将来的实习26(100%) 0(0%)10 占用过多的学习时间 14(53.8%) 12(46.2%)
(二)试卷考核结果。
试卷形式的考题包括基础知识型考题和临床应用型考题。由表2可见,实验组与对照组1比较,卷面成绩以及两类型考题正确率都明显提高。实验组学生对临床应用型考题的回答,思路清晰,体现了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1的试卷考核结果比较临床应用型分组 人数 试卷成绩(images/BZ_3_1535_2105_1552_2152.png±s)考题正确率实验组基础知识型考题正确率1 24 76.33 79.3% 71.7%26 84.86 84.6% 80.2%对照组
(三)实践能力评价结果。
实验组学生进入实习阶段,遇到临床实例时,较对照组学生体现出了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在:
1.首诊患者的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出现异常时,实验组学生不会盲目的审核报告,而是通过询问病史、观察仪器的报警信息和直方图、涂片镜检等步骤,获得更为准确的结果。例如,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比率同时增高,能够考虑到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也能想到有核红细胞的干扰;白细胞总数降低时,除用药的影响外也不会漏诊低增生性白血病。
2.在跟踪临床病例时,实验组学生能够准确选择疾病确诊所需的实验室检查项目。例如,骨髓检验异常后,为了确定细胞为何系来源,需再做哪些检查等。这些均体现了实验组学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思维。
3.在制备血涂片、辨认血细胞形态等实践技能方面,实验组学生也有较明显的优势。例如,某一初诊患者(后经骨髓检查确诊为M3)外周血中,90%(8/9)的实验组学生认出了棒状小体,而2个对照组共20名学生中仅2人识别出该异常。